English

走进院士的思想空间

1999-10-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新庆 我有话说

对于大多数普通医药界专业人员、干部和关心医药科技发展的人们来说,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工程院院士们是一个神秘的科学家群体。一般的社会大众更是远离医药院士的生活,无法直接感受在思想上与这些院士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乐趣。“院士”虽然已成为科技时代的高频词融入了平常百姓的日常语言,可是高高在上而又不愿走下神坛的院士们却不能像体育明星那样较为直观地为普通人所了解。然而,正如中国球迷(包括职业足球运动员)喜爱观看“意甲”和“英超”,虽说达到罗·巴乔、罗纳尔多等天才运动员的水平是不可能的,但几乎每一个认真学习成功足球运动员的人都可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通过走进医药院士们的研究领域、贴近他们生活和思想,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甚至是与之不相关的渴望知识的人均会受益匪浅。

笔者近日拜读了一本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编的《医药院士世纪谈》后,才算找到一扇开启医药院士心扉的大门。

本书收录了47位医药院士的文章,并附有每位院士的素描肖像和生平简介。医药院士集体大出动撰写“专业性的高级科普读物”,这还是科普出版界的一件令人振奋的新鲜事。

为揭开院士身上的神秘面纱,笔者打开这本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紧待地翻阅了47位院士的生平简介。从年龄结构上看:姜泗长院士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而年龄最小的李德培研究员(1950年出生)46岁时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有8位院士出生于1911—1920年,有23位院士出生于1921—1930年,有16位院士出生于1931—1940年。从年龄分布上可看出,对于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科学已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事业,一种社会承诺和责任。尽管多数院士已过花甲,但仍奋斗在我国医药和卫生学术研究的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科研、教学和社会管理工作,承受着超常人的社会义务。我们从吴阶平院士的开篇辞———“对成长的体会”一文中也深深地领悟到这一点,对于医药院士来讲,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学好本领,勤于思考,大胆探索,为人民服务。

笔者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医药院士究竟做出了什么令同行瞩目的成就。开卷有益,《医药院士世纪谈》一书有近一半的篇幅涉及到了院士们在自己专研的领域中的“亮点”。20世纪50年代,吴阶平院士纠正了“双侧肾结核”的错误诊断并提出了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使每年约有数千名泌尿外科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挽救回来。协和医院宋鸿钊院士等人经20多年临床研究,使“绒癌”由“不治之症”变为“可根治之症”,成果推广后,目前全国一些大城市医院均能治疗这类癌症,每年治愈病人数以万计。同样,院士们在医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医学影像学、中医针灸微生物制药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也促进了我国基础医学的发展。

院士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物化了的研究成果,还包括蕴藏于其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本书的目录的话,从有些标题上就可以得知院士想谈一谈科学方法,例如“应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生命科学研究”,“让中国神经外科跻身于世界医学之林———矛盾论在神经外科中的运用”等等。从“五四”科学启蒙,到80—90年代反对伪科学再到当前的“科教兴国”战略,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武装社会公众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环节,我们从院士的言行中恰恰能获得这些金子般宝贵的精神财富。

众所周知,医药院士是名副其实的“大忙人”。让院士写科普,不是小题大作得不偿失吗?从实际效果看,情形恰好相反,“院士效应”是其他任何科普作品所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且医药院士文高八斗者大有人在。例如,在“斗‘癌王’”一文中,汤钊猷院士用“黑暗时代”、“癌王”、“回合”、“地道战”、“肝癌导弹”等风趣幽默的词汇描绘了一幅“人定胜天”的壮丽诗篇。但是,从总体上讲,这本书的科学性韵味浓于可读性,一般读者会感到略有枯燥乏味,这势必造成该书的普及面较窄狭。但是我们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47位医药院士能在百忙之中纯粹为科普而认真尽力乃是一件幸事,他们的美好初衷和不懈努力会化为一种动力,浇注于每位读者的心田,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拓宽了无限的思维空间!

(《医药院士世纪谈》(精),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定价:5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